|
目前在中国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一共约4000多只,并且将来还会不有新股上市。面对行情软件上众多的股票代码,很多投资者都感到一片茫然几乎无从下手。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值得投资的股票呢?很多学习炒股的投资者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实际上很残酷:迅速?准确?没有办法。
在说明理由之前,我先讲一个例子:医学是一个看上去很吃香、但是要想学习透彻却需要耗费极大努力的行业。很多医学生在刚学习医学的时候,一定会被数量极多、信息量巨大的医学术语所震慑到。即使是大学课程,必修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多达20多种,很多知识需要全部背下来,没有任何重点——因为患者不会按照考试重点来生病。医学生学业极为辛苦,通宵达旦复习考试几乎是常态。
我大学里学习的是市场营销,这就是一个纸上知识易、实际应用难的行业。如果肯认真学习,勤于领悟,聪明的学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全部的知识框架。当然能不能在实践中用好,那是另外一个事情。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并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门槛都是一样的。有的行业天生门槛高,令人望而却步;有的行业门槛较低,普通人相对好上手。
那么行业研究,到底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呢?我认为更接近前者。
基本面分析是一个看上去很复杂,实质上更加复杂的行业。在券商内部,即使是具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也必须依赖各个行业研究员的帮助。而行业研究员大多数是业内人士出身,比如汽车行业研究员由汽车工程师转型而来,而化工行业研究员多数来自化工企业的研究所中的研究员。不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也是券商研究所比较青睐的对象,因为他们对企业内部管理,同行业多家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情况比较了解。实际上,光在A股上市的化工公司就有几百家,但如果你搞不清楚六氟磷酸锂的合成过程,聚氯乙烯的上游产业链以及成本变化会对产品端造成多大的利润波动;搞不清楚企业的并购到底是大手笔的整合,亦或是病急乱投医的昏聩之举,你便很难去看清一家公司,更别说去做价值投资了。
涤纶的价格涨了,还能继续涨下去吗?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下半年有可能会砍掉吗?公司大力研发的无人机,未来三年有可能打开市场空间么?
公司的债务重组问题,哪些公司有可能会出手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即使是研究员也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更多的时候研究员也是靠自己的经验来猜测,能不能猜得准还是要看运气。至于行情软件上提供的研报,多数为赶工之作,没有太多的分析意义,具体的内容我会在后面第十二章讲到。因此,散户想要去进行深入的、全行业的基本面研究,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全中国工业体系如此复杂,新兴科技和新的信息层出不穷,怎么可能全部研究透彻呢?
即使是伟大的投资先贤们也谈到过投资成功不易。彼得·林奇作为最伟大的基金经理,勤奋得远远超出常人。他每月要走访40~50家公司,每年要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每天午餐都要跟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洽谈。他大约每天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而且每个月要对2000家公司调查一遍。彼得·林奇还十分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想要做好投资就好比侦探破案,总是呆在沙发上推理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我知道很多学习炒股的朋友,不少都壮志凌云、豪情冲天,觉得自己说不定咬咬牙努力一下,就可以成为第二个巴菲特,或者十年内必然实现财务自由。
当年我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当然有激情、有梦想肯定是好事,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低估投资的难度。我相信不少阅读到这里的读者也并非从事证券投资这份工作,你不妨扪心自问:我每天能拿出多少的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股票的基本面数据,学习行业内的知识?不要说我看财经节目,或者复盘K线就可以了,这些基本上不需要经过大脑,属于非常细枝末节的事情。实际上大多数人一个月连一本书都读不完,更别说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研究股票了。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楚自己的实力,在市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就完全不应该靠自己的能力选股了呢?实际上我只是不赞同那些盲目相信自己实力,渴望洞悉市场的想法。普通投资者想要做好价值投资,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去买白马股和成长股。对于周期股、概念股和新兴科技股,没有足够的把握则不要去碰。
除了农、林、牧、渔,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行业也是财务造假的高发领域。为什么这些行业是造假高发地呢?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由于国家对于农业以及民生的重视,此外对高科技产业采取鼓励政策,这些行业享有较大的税收优惠。一般公司在考虑虚增收人的时候,总是得考虑到造假成本的影响,毕竟收入越高,税务局拿得越多。而这几个行业,造假的成本很低。比如农林牧渔行业大部分免征所得税,小部分减征所得税;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行业,一般会享受高科技行业的15%的所得税率。高科技企业还容易产生技术转让收人,可以享受免征或者税率减半。软件企业的销售还可以享受增值税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等。
正因如此,公司大股东有很明显的动机在三五年内,营造出盈利高速增长、公司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如此,公司填坑也很容易。农业股,公司可以直接告诉会计师,扇贝游走了,死光了,尸体呢一尸体烂在湖底了。公司还可以告诉股东,最近水体污染,因而公司的扇贝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使得当期利润大为减少。下期的报表告诉你,没事儿,水体污染并没有影响咱家的扇贝,堂而皇之地将计提的减值准备再转回来,利润又魔术般地增加了。
高科技公司也是一样:公司神秘客户大幅高价采购本公司的产品。然后,钱呢?钱通过投资各种大型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活动等方法流出了。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折旧、摊销或者减值完成来消灭掉。公司是上升期,需要不断购买优质资产,把公司做大做强。作为投资者的你有意见?
此外,这些行业的产品都很个性化,价格差异也很大。同样一套光盘、一套软件,从数百元到上亿元都很正常;同样是鲍鱼,几元到几千元一只都不离奇;集成电路,好的产品和差的产品都难以区分;至于生物科技嘛,可能审计师也只是看看外包装,至于里面是药物、高分子、疫苗还是洗衣粉,只能听公司的专家解释……
因此,购买高科技行业的公司股票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对该公司有深刻的理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尽量买一篮子公司,或者是EF,不要去碰个股。
对于行业分析和选股框架上,宁可要粗糙的正确,不可以有精准的错误。很多券商研究所里新入行的研究员,对自己掌握的一些信息优势沾沾自喜,便以此为依据得出结论,而事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只鳞片爪的信息优势,不足以改变整体格局的变化。懂得国家政策趋势的变化,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的动向,这固然很好。但核心仍然要以大局为重,找到那些看得到的东西,有时候就已经足够。
|
|